面对儿童公益服务中资源碎片化、帮扶可持续性不足等现实难题,我校“益”路“童”行团队以挑战杯项目“小公益大民生——县域儿童公益生态系统的韧性之道”为研究主线,持续探寻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创新路径。3月24日,团队2名核心成员与指导老师课题组2名研究生全程参与常州市妇联、常州市女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市政府一楼举办“儿童保护社会工作服务前沿”公益讲座,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雷杰受邀主讲。团队成员与市妇联干部、社工代表及社会组织成员等130余人共学共研,在专业培训中深化认知,为项目注入新动能。
讲座中,雷杰教授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系统解析了家庭决策会议、社区资源整合及儿童安全评估等前沿方法。他介绍,通过引入英国家庭决策会议模式,动员困境儿童亲属参与监护方案制定,成功解决了低保户儿童照料、聋哑家庭儿童社交等现实难题;在广东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试点工作,联合企业、学校等成立“聚爱联盟”,两年内为23名困境儿童提供定向帮扶,探索出“先承诺后兑现”的社区资源对接机制。针对儿童分类管理,雷杰团队在广东推行四色风险评估法,累计排查1.3万名困境儿童,实现精准分级干预。他还强调社会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性,其团队编写的《未成年人保护实务手册》涵盖监护安置、风险评估等17项标准化流程,为基层实践提供科学指引。现场同步发布了《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工作实务》《案例教学手册》两部新著,助力从业者提升专业能力。这些实践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微观操作工具与标准化流程才是韧性落地的关键。会后,团队基于家庭决策会议、聚爱联盟等案例,将“家庭-社区协同”“资源响应模型”纳入核心维度,推动服务从“碎片化”向“系统化”升级。
此次讲座为挑战杯项目“小公益大民生——县域儿童公益生态系统的韧性之道”提供了关键启发,尤其对困境儿童资源精准匹配、社区协作机制构建等研究方向形成重要支撑,未来将结合本土实践深化公益服务韧性模型,探索儿童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理论困惑到实践突破,我们正在用学术思维重塑公益服务的底层逻辑。此次参研不仅是学术积累的跨越,更是我们大学生以智慧回应社会需求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