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主页   • 学院首页   • 一网通办   • SSLVPN   • 院长信箱  

魏爱春博士国家社科项目系列成果发表

   发布时间: 2025-04-14    访问次数: 63

近日,我院青年教师魏爱春博士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和《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年第5期上,发表了三篇系列学术论文,探讨了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建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路径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思政改革的实践进路。这些论文是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抗逆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项目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适应与转换: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建构机制研究——基于重庆市M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考察》一文认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群体应对养老困境的动力机制与养老模式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抗逆力集适应、转换于一体,适应强调自主性,转换重在精准化。适应与转换作为农村老年群体应对养老困境的重要机制,缺一不可,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石。适应走向转换的过程中,因年龄与行动能力的差异性,农村老年人内部分化为3个群体,由此出现3种不同的养老模式更替。中龄老年人由互惠式养老走向服务式养老,中低龄老年人由零散抱团式养老走向集中互助式养老,低龄老年人由土地养老转向合作社养老。无论哪种养老模式,只有强化互助理念,才能让农村老年群体安享晚年。

《主观性建构与制度性建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路径》一文指出促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善治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群众基础,社区居民通过地理空间中的去内卷化与自发性互动、社会空间中的去原子化与自发性参与、文化空间中的去极端化与认同性共享,充分挖掘内生性动力,实践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主观性建构。作为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服务供给者,社区以党建引领的精准化治理理念、理性化治理体制、生活化价值取向,为各民族居民提供交往交流交融的便利,实践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制度性建构。居民与社区的互动强化了各民族的地域认同、关系依存与文化共生,形成了结构互嵌、关系互嵌、文化互嵌的复合式互嵌格局。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思政改革的实践进路——人口社会学为例》一文强调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了高校专业课教学的思政元素,为专业理论课的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思政改革,对于丰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意义显著,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以问题意识、系统观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创新问题解决思路,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其次,丰富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明确融入核心与融入重点。最后,开展以学生为主的主题教学法、以合作探究为主的情境教学法、以数字教育为主的慕课教学法,提升专业课程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天津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被AMI核心收录。《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被AMI核心收录。《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开放职业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通讯员/魏爱春 审核/徐高明 编辑/徐丽)